犯罪新手段
资金监管愈发严格,不法分子企图规避打击,迅速转移非法所得,竟然将目光转向了数字人民币。近期,朝阳检察院处理了一起案件,犯罪分子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兑换功能,协助电信诈骗团伙进行资金拆分和转移。这一事件显示出诈骗手法持续进化,让人难以防范。
现在监管越来越严格,转移非法所得变得不易,数字货币的一些特点被不法者所利用。这个案例让我们意识到,必须小心防范新型诈骗手段的出现。
团伙形成
李某在网上找到了一份帮忙办理银行卡并转账的兼职,对方答应给他1.3%的提成。工作了几日后,对方提出,如果李某能拉拢更多人帮忙转账,提成可以升至2.5%。受到利益的驱使,李某心动,接着他招募了曹某、黄某、母某、陈某,五人共同组成了一个“跑分”团队。
五人因利益纠集,对违法行径视若无睹。李某为高额提成所动,借助社交网络招募同伙,导致犯罪团伙规模不断扩大。他们对此毫无察觉,不知自己正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。
作案过程
该团伙遵照上线的要求,在北京多个区域租用日租房作为资金转移的场所。他们通过上线提供的“卡农”资源,或者自行联系“卡农”,引导他们办理多张银行卡,并激活手机银行及数字人民币服务。在此过程中,黄某和曹某负责检查“卡农”的银行卡是否能够正常运作。
当天转账时,他们将“卡农”设备放置在陈某租住的日租房内。李某与上一级保持通讯。一旦诈骗受害者将钱款汇入指定的“卡农”账户,母某便立即进行转账。她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或银行卡迅速将赃款转移。整个作案过程有条不紊,各环节明确分工,体现了犯罪团伙的专业水平。
利用特性
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货币,支付时隐私保护出色,支持离线操作,无需银行卡绑定,可在任何银行存取换算。不法分子为躲避警方追查,试图通过数字钱包提现、频繁更换转账地点、让“卡农”关闭手机定位等手段进行隐蔽操作。
检察官指出,数字人民币具备可管理的匿名属性,其交易信息都存储在区块链之中。即便有人企图借助这一货币特性来规避调查,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。
犯罪金额及判决
法院调查发现,在2021年9月底到10月中旬的短短一个月内,李某尽管清楚这些钱是别人犯罪所得,却仍旧指使他人进行转移。李某、陈某、曹某、黄某四人共转移了超过40万元,而母某转移的金额也有39万余元。如此迅速地转移大量非法所得,实在令人感到震惊。
经过审理,法院对五名被告人以涉嫌隐藏犯罪所得罪作出判决,分别给予一年六个月至四年不等的有期徒刑,并要求缴纳罚金。同时,法院持续追讨他们的非法所得。此判决警示犯罪者,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。
法律监管建议
检察官强调,数字货币具有分散和隐蔽的特性,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。一旦财产被转移,损失往往难以追回。目前,数字货币的法律监管尚待加强。这也反映出,在应对新型犯罪手段时,法律监管存在一定的滞后问题。
检察官提出,应通过立法途径和修订现行法规等手段,对数字货币的发行、流通和监管实施规范。这样做可以为数字货币的流通提供法律支持。此外,还需考虑数字货币的特性,拓宽反洗钱责任主体的范围,并构建一个官方数字货币反洗钱信息交流平台,以加速反洗钱体系的完善。
大家觉得,若想彻底遏制这种借助数字人民币进行的违法行为,除了加强法律监管,还需实施哪些手段?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